段碼顯示屏的驅動IC一般為HT的1621,能驅動128段,超過128段就要用1622.還可以選擇用單片機,只對于內容較簡單的。HT1621的IC費用大概是6毛錢,這是裸片的價格。封裝好了的,價格1.5元左右。
液晶的顯示是由于在顯示像素上施加了電場的緣故,而這個電場則由顯示像素前后兩個電極上的電位信號合成產生,在顯示像素上建立直流電場是非常容易的事,但直流電場將導致液晶材料的化學反應和電極老化,從而迅速降低液晶的顯示壽命,因此必須建立交流驅動電場,并且要求這個交流電場中的直流分量越小越好,通常要求直流分量小于50mV。在實際應用中,由于采用了數字電路驅動,所以這種交流電場是通過脈沖電壓信號來建立的。
顯示像素上交流電場的強弱用交流電壓的有效值表示,當有效值大于液晶的閾值電壓時,像素呈顯示態;當有效值小于閾值電壓時,像素不產生電光效應;當有效值在閾值電壓附近時,液晶將呈現較弱的電光效應,此時將會影響液晶顯示器件的對比度。
液晶顯示的驅動就是用來調整施加在液晶器件電極上的電位信號的相位、峰值、頻率等,建立驅動電場,以實現液晶顯示器件的顯示效果。液晶顯示的驅動方式有許多種,常用的驅動方法有靜態驅動法和動態驅動法。
(1) 靜態驅動法
靜態驅動法是獲得最佳顯示質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適用于筆段型液晶顯示器件的驅
動。這類液晶顯示器件的電極結構,當多位數字組合時,各位的背電極BP是連在一起的。靜態驅動法的電路中,振蕩器的脈沖信號經分頻后直接施加在液晶顯示器件的背電極BP上;而段電極的脈沖信號是由顯示選擇信號與時序脈沖通過合成產生。
當某位顯示像素被顯示選擇時,該顯示像素上兩電極的脈沖電壓相位差1800 ,在顯示像素上產生2V的電壓脈沖序列,使該顯示像素呈現顯示特性;當某位顯示像素為非顯示選擇時,該顯示像素上兩電極的脈沖電壓相位相等,在顯示像素上合成電壓脈沖為0V,從而實現顯示的效果。這就是靜態驅動法。為了提高對比度,適當地調整脈沖的電壓即可。
(2) 動態驅動法
當液晶顯示器件上顯示像素眾多時(如點陣型液晶顯示器件),為了節省龐大的硬件驅
動電路,在液晶顯示器件電極的制作與排列上作了加工,實施了矩陣型的結構,即把水平一組顯示像素的背電極都連在一起引出,稱之為行電極;把縱向一組顯示像素的段電極都連起來一起引出,稱之為列電極。在液晶顯示器件上每一個顯示像素都由其所在的列與行的位置唯一確定。在驅動方式上相應地采用了類同于CRT的光柵掃描方法。液晶顯示的動態驅動法是循環地給行電極施加選擇脈沖,同時所有顯示數據的列電極給出相應的選擇或非選擇的驅動脈沖,從而實現某行所有顯示像素的顯示功能,這種行掃描是逐行順序進行的,循環周期很短,使得液晶顯示屏上呈現出穩定的顯示,人們把液晶顯示掃描驅動方式稱之為動態驅動方式。
在一幀中每一行的選擇時間是均等的。假設一幀的掃描行數為N,掃描時間為1,那么一行所占有的選擇時間為一幀時間的1/N。在液晶顯示的驅動方法中把這個值,即一幀行掃描數的倒數稱為液晶顯示驅動的占空比(duty),用d表示。在同等電壓下,掃描行數的增多將使液晶顯示的占空比下降,從而導致了變電場電壓有效值的下降,降低了顯示質量。因此隨著顯示屏的增大,顯示行的增多,為了保證顯示的質量,就需適度地提高驅動電壓或采用雙屏電極排布結構以提高電場的電壓有效值或提高占空比。
在動態驅動方式下,液晶顯示器件某一位置上的顯示像素的顯示機理是由行選擇電壓與列顯示數據電壓合成實現的即要使一位置如(I , J)點顯示,就需要在第I列和第J行上同時施加選擇電壓,以使該點變電場達到最大。但是此時除(I , J)點外第I列和第J行上的其余各點也都承受了一定的電壓,把這些點稱為半選擇點,若半選擇點上的有效電壓大于閾值電壓時在屏上出現不應有的顯示,使對比度下降,這種現象叫”交叉效應”。
在動態驅動法中解決”交叉效應”的方法是平均電壓法,即把半選擇點和非選擇點的電壓平均化,適度提高非選擇點電壓來抵消半選擇點上的一部分電壓,使得半選擇點上電壓下降,提高顯示的對比度。由于電壓平均出現一個量叫偏壓比(bias),用b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