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先后發布了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和工業企業財務數據,總體運行平穩,結構持續優化,增幅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上升,下行壓力增大。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6%,其中三季度5%,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回落了1.5個和0.6個百分點。緣何出現了增速持續放緩?這將對我國工業經濟帶來哪些影響?第四季度工業經濟增幅能否回升?
帶著上述問題,中國工業報獨家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
成績來之不易,下行壓力加大
中國工業報:對于當前的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形勢,您如何看待?
李毅中:今年1~3季度,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多種因素疊加交織,形勢比較嚴峻。
這一背景下,堅持貫徹黨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5.6%仍在年初預期5.5%~6%的范圍內。總體看,工業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性改革正在推進和深化,企業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成績來之不易,應給予充分肯定。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存在的問題。國內方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內需走平偏弱,投資低位徘徊,尤其是在工業制造業領域。出口艱難受阻,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阻力依然不小。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3季度具體數據是真實情況的反映。大量數據有好有差,分析這些數據,一是要和預期相比,看目標是否達到了還是有所不足,分析經濟運行的合理性;二是要與歷史數據對比,通過“增減”趨勢看經濟運行的成長性。
對前三季度工業經濟數據,要全面分析、辨證思考、準確研判,要與黨中央對經濟運行形勢的分析和研判相一致。要兩分法,應將利弊、喜憂綜合考慮,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分析判斷。